导入数据...
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成果展示|创新“1+N”教学模式,打造“质感”课堂 《形势与政策》创新研究成果
时间:2021-12-31 17:45:16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查看:1997

image.png


马克思主义学院 范锡文

范锡文,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四川省高校形势与政策研究会秘书长、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四川版)特约编委。曾获四川省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精彩一课”比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近年来主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参编著作6部,个人专著1部。主持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多项。主讲慕课《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与战略规划蓝图》《增强忧患意识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线学习强国,《共同抗疫 中国温度别样暖》上线新华网直播间。


      团队主要成员学校党委书记李向成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泽兵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驰院长、董朝霞教授、陈龙老师等。“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授课教师为辅导员教师,该项目以建构课堂教学+多种辅助教学模式为目标,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教学团队。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线学习的理论课程。本成果建构以专题课堂教学为“1”,N种教学形式为补充的教学模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变”,每一学期教学内容都有调整,通过1+N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师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即基础教学形式为主体:按照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安排教学,每学期8个学时,4个专题内容。

      “N”即多种形式教学为补充: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形式有:狮山形策大讲堂、优质MOOC资源、“全校同上一堂形策课”等。

image.png

“1+N”教学模式示意图

1

建设目标

(1)打造“金课”,让课堂有“质感”

      由于教学内容变化快,涉及面广,在“1”的板块里确立一个总基调: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安排教学,本期教学要点的主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体做法是:相对固定板块,将每一学期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政治党建、经济社会、港澳台及对外和综合板块(包括生态及省情),在固定板块的基础上设定相应的专题内容,将教学资源充分整合,通过集体备课,优秀教师示范,以及优秀网络平台学习资源的使用,将讲不透的理论讲透、课程内容既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又能将中国特色理论和实践成果以及学科前沿知识、科研成果、教学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提升课程学习的含金量,让课堂有品质,有质感。

      抓住两个关键点:突出形势感、凸显政策味。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将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相结合。

image.png

(2)培育“卓越”,让教师有“底气”

      由于兼职教师是授课的主力,受限于各自的专业背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加之辅导员师资队伍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培养卓越教师,让兼职教师站在讲台上有底气就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经形成由“教授名师领衔+三统一(统一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辅导资料)+集体备课+督导反馈”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教研活动中,教学设计由教授名师领衔、骨干教师参与,通过集体备课统一思路。落实个坚持、两个结合、三个步骤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一个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两个结合: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三个步骤:明理、启智、践行。通过一系列标准化教学模式的设计,逐步凝练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在四川省教育厅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的比赛中辅导员老师郑焮月获得三等奖。

image.png

(3)加强“供给”,让课程有“基础”

      针对学科支撑相对弱,教师授课和教学的表面化和碎片化倾向,从供给侧为授课教师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有专业和学科支撑的专家教授为引领的“教学团队+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的教学改革模式,促进教师学科方向或领域持续展开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双赢”,有效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团队成员近几年在科研论文、教学改革及教学影响力等方面均有突破。

image.png

 “1+N”教学模式解决教学问题方法图

2

主要亮点

(1) 四维教学,各有所长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利用“课堂教学+智慧树平台+狮山形策大讲堂+全校同上一堂形策课”,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形成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模式,让更多名师开讲,呈现更多精品内容;大幅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品质,使学生对“中国政体、世界格局、当下热点与趋势、人的社会属性与使命”等一生都将思考的问题建立起思维的模式与基本认知,为培养对国家民族有价值的人奠定良好的价值认同基础;同时,推动线上教育、远程教育、交互体验教学发展。教学组织形式多变能培养学生适应多样化的教学以及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全员参与,各显风采

      建立起“校领导+校外专家学者+校内教师+学生代表”的教师团队,打破单一、年轻的老师队伍结构。教师不同的年龄、知识、经历、专长,丰富了学生们对人的认知;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又开拓了学生们发散型的多维思维;同时,学生们对每一堂课都带有新的期待,积极的心理建设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image.pngimage.png

(3)内容为王,打造金课

     “三统一+团队建设+多样化培训”,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内容、学生,内容的“不变与变”是教学成败关键因素。精耕细作“打基础”——核心课程,汇名师、多参考、精教案、再提升,把核心课堂标准化,做到人人能讲、讲必精彩;与时俱进“论热点”——因事设课、因课聘师,把社会、学生都关注的热点事件从哲学、政治、经济等更高的层面进行解读,不仅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同时成为客观的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真正实现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初衷。

image.png

“1+N”教学模式亮点


编辑:课程思政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