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摘录
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解析几何背后的人文精神
数学科学学院 🔸 杨翎
解析几何 🔸 专业必修课程
新国情 新思索 新科技
化学系 🔸 乐英红
物理化学AⅢ 🔸 荣誉课程
有深度、广度和温度的分析化学
化学系 🔸 樊惠芝、雷杰、方彩云、包慧敏
分析化学AI/分析化学 🔸 专业必修课程
系列课程《分析化学》分别面向化学系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开设。课程组老师们经过共同备课,为同学们准备了课程思政“开学第一课”。通过结合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物检测以及年初的新冠疫情期间的病毒检测等社会热点问题,老师们具体介绍了分析化学这一学科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的作用;通过介绍分析化学的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分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的故事,让同学们了解了甘于寂寞、不求名利的科研精神以及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在介绍分析化学密切相关的实验时,课程组老师通过强调实验成本和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引导大家思考实验成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关注“笃行教育大讲坛”(ID:DXJYZJ)获取更多课程思政案例及资料。
物理学中的逻辑思维
物理学系 🔸 石磊
电动力学 🔸 专业必修课程
抗疫事迹中的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
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以“人为什么生病”为题,引出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处理人与微生物、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紧迫性。钟老师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剖析了我国在本次抗疫中的举措和优秀医生、科学家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课堂上,钟老师首先介绍了我国控制疫情的突出成果和国内外疫情控制的反差,强调了“举国同心”的力量。同时介绍了抗疫斗争中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故事,他们用亲身经历实践了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代表的医学博爱精神,深深打动了同学们。
传染病对人类历史有着长久而深刻的影响。从历史上几次重大的传染病事件到本次新冠疫情抗疫胜利中,我们可以吸取众多经验和教训。钟老师在讲解早期微生物学家发现微生物致病性的内容时,重点强调了科学家“以身试菌”的献身精神;在讲解传染病的危害时,也同时指出此次疫情还远没有结束,有许多事情亟待完成,强调了在校生配合好各项防疫措施、巩固防疫成果的必要性。而抗疫事迹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凝心聚力的精神,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笃行教育大讲坛”(ID:DXJYZJ)获取更多课程思政案例及资料。
新冠疫情中的复旦“生物人”
生命科学学院 🔸 丁澦
生物技术产业与大学生生涯发展 🔸 创新创意创业课程
海洋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 杨海军、陈长霖
物理海洋学概述 🔸 专业必修课程
人文社科类“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摘录
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资治通鉴》导读 · 历史学系
课程性质:通识核心课程
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树立人生价值观
哲学学院 🔸 谢晶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 通识核心课程
建立以文化自信和批判性反思为主体的跨文化意识
外文学院 🔸 孔婧倩
欧洲电影解析与实践 🔸 通识核心课程
把握舆论规律 预见未来趋势 做出有效应对
新闻学院 🔸 杨鹏
舆论学 🔸 专业必修课程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公共管理人才
国务学院 🔸 陈水生
公共行政学 🔸 大类基础课程
通过课堂的讲解和引导,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意识、问题意识、实践意识、阅读意识和研究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和研究习惯。
来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室
编辑: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地址:(狮子山校区)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邮编:610066) © All Right Reserved .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网信处制作维护) 蜀ICP备05026983号 信息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