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崔青青,法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承担本科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学。
何其有幸,遇您
外国语学院 麻佳薇
还记得初次见您,三四月份难得的晴朗清明,抱着公共课随便上上的态度,我在第一节课前,便早早占好大教室后排的座位,如今想来甚是有些遗憾,且当日眼镜忘带,听周围的同学窃窃私语,我们的毛概课老师是个极优雅年轻的女老师,抬起头来,模糊入目便是崔老师挺直的背,带着一顶颇具法式风情的圆顶礼帽,大概是作为法语人的习惯,一见到法式穿着打扮,便猛地亲近起来。
见您在黑板上写下名字“崔青青”,接着开玩笑道:“有不少同学把‘崔’总写成‘催’呢。”很常见的见面语,但是无故的让我觉得真诚,对,崔老师一直是一个特别可爱、真诚的老师。您说让我们猜猜您的年龄,我们便特别认真的观察您想要得到的正确答案,说实话,真是没想到我们猜的年龄比您真实的年岁将近少了一半,不过,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不是吗?六零后的崔老师真的像极了三十来岁意气风发的职场白领,但是身上沉淀的优雅气质,和经历过的岁月蹁跹,也还是在沉稳的气质中慢慢渗透出来,就像放了蛮久的古酒,往往岁月的洗礼最是吸引人。以前在高中还算青涩的少女时代,总是爱极了亦舒在《圆舞》的一段话:“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我觉得女孩就应该是这样,即使没有珍珠华贵的堆积,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平淡不平庸的存在,崔老师便是我理想中女性的模样,岁月不败文人。
很有幸遇您。以前作为理科生的我,总是觉得概论、哲学、政治都是极难懂的内容,不过现在也不可置否,它们仍然很难,但是我愿意去认真学,这大概是崔老师的魅力和美丽使然,我竟然对每周两节的毛概课隐隐期待。第一节课听您讲:拿破仑“世界上有两种力量所向披靡。一是思想,一是利剑。”;丘吉尔“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我懂了,思想的力量会如利剑冲破迷雾,思想永不朽。您将毛概课程当成了您的一切热爱,我是从您眼睛与思想中读出来的,您讲中国近代,讲新民主,讲毛泽东,讲邓小平,讲我们伟大的各代领导人,讲他们的不朽功绩,讲他们的博学多识,讲他们在苦难中不断前进,中国也不断前进。我看着您在讲台上,像在发光一样,是啊,您足够爱您的这一份职业,您是坚定地共产党的拥护者,您讲共产党,伟大的党,一艘小船孕育的大党,您讲它的艰难,讲它的一步一步呕心沥血,讲它的辉煌。那种因党油然而生的自豪,让我感动不已。
何其有幸,见您。六零后的崔老师,以后慢慢老去,肯定也会是一个特别可爱的老太太,有着柴米油盐的平淡朴素,有着一个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严谨与热爱,有着作为一个女性的优雅从容,此时又想起林清玄先生的一段话来,崔老师是化妆的,此时想来甚是贴切,“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化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算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的最后一件小事”。这句话形容崔老师真是再合适不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您的思想,言谈举止给予我深刻地指引,何其有幸,遇您!
课程思政走进课堂,爱国爱党坚定信仰
外国语学院 滕彬惠
无论是课程知识还是生活知识上,崔青青老师的风趣和温柔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
对于学生来说公共课或许是难熬的,尤其是这种大篇大篇有关政治概念的课。而崔老师的课不仅仅是划重点,她总是有许多许多的扩展延伸内容,在课本的基础上不断地做扩充,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每堂课崔老师都有推荐的课本或者阅读篇目,梁衡《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陈晋《穿越时代的伟人》、陈望道《信仰的味道》、特里尔《毛泽东传》等等。无论讲到什么内容,她都可以马上联想到相关文献或者是精简而震撼的句子,这样丰厚的底蕴、广博的知识引领我不断下沉、下沉,浸入知识的海洋之中。
当提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时,她抛出“毛泽东像是否会在天安门永存?”这样一个曾被法拉奇拿来为难邓小平的题,带给我们无限思考——是否会永存呢?答案是肯定的。之后崔老师让我们去查历史上邓小平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地陈述。在讲到邓小平理论时,我们又记下了一句形象而精炼的话:“有一个人打开了一扇门,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时代。历史是扇门,推开就有阳光,邓小平以巨人之手推开了历史沧桑的中国大门,恢弘的画面往往浓缩于一个个细节之中。”以这样的话引入邓小平理论,而后像是闲聊一般,向我们介绍起毛主席对邓小平的评价:柔中带刚、绵里藏针、政治思想强;又说起邓小平曾三落三起却愈挫愈勇......却不仅限于此。从毛主席的品质、邓小平三落三起而愈挫愈勇的事实等等,她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乐观主义、不屈不挠、坚定信仰、学会韬光养晦、卧薪尝胆......无论是对于伟人的理解,还是对于课文的解读,更甚于对于人生的发展,她的知识、情怀温柔地环抱课堂上每一个学生,如阳光之于树苗,温暖而细微,却又无处不在。
在春雨润物般的教授中,复杂的概念简化了、困乏的夏夜也清爽了,老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传授的知识如阳光、沃土,使我们心中的萌芽不断茁壮生长。而这,爱的种子、坚定的信仰的种子将成为我心中的力量,支持我不断奋斗、不断努力,坚定地前行。
编辑: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地址:(狮子山校区)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邮编:610066) © All Right Reserved .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网信处制作维护) 蜀ICP备05026983号 信息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