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凤,博士,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讲师。科研方向:高级氧化体系构建及其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去除。在Chemospher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主持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讲《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注重 “BOPPPS六步法”“项目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过丰富教学活动打破“沉默式课堂”,实现质疑式、交互式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主持校级课程思政类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项;获四川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第2人);四川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工科组三等奖等。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二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目标
《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也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重要专业核心课程的先修课,该课程富含思政元素,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在《环境监测》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把握思政教育的核心及内涵,将思政育人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取向和现实问题,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和资源,坚持将思政教育贯穿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专业课程的正确价值导向。让学生掌握监测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激发新时代主人翁精神,强化职业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努力培养具有专业过硬、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三
课程思政元素与融入点
四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1)课程思政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要求学生掌握“水、气、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并能够结合监测结果分析,最终制定环境问题整治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将信息化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引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和课外拓展阅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教学各环节,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其与专业知识点的融合,形成思政教育与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机整合。
图1 《环境监测》课程思政设计总体思路
(2)合理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和资源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紧扣当下社会环境热点,结合实际环保事件,将环境监测技术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做到思政育人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本课程主要从严谨求实的职业素养、与时俱进的求学态度、强国有我的爱国情怀等方面着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培养“有能力、有担当、有情怀”的环保行业生力军。
(3)翻转课堂,增加学生参与度
合理布设教学专题,譬如“重金属污染案例汇报”“空气净化器性能对比分析”“环境监测方案设计”等,设计小组作业与课堂分享环节,要求学生就给定的专题,查阅资料、开展前期现场调研、制定方案,并进行课堂分享汇报,针对分享内容,实施“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打造翻转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图2 翻转课堂展示
此外,对于重难点内容,设置课堂辩论环节,就不同观点开展课堂分析辩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图3 课堂辩论展示
(4)实施过程性考核,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时跟踪学生学习效果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实施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占比提升至50%,丰富平时成绩考核环节,主要包括:课堂表现(雨课堂)、课后个人作业、小组分享展示、可外拓展阅读等。改变了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通过雨课堂等平台及时提醒和帮扶需要帮助的同学,做到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
五
教学成效与教学反思
自《环境监测》课程开展思政教育以来,在授课前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要求,从顶层设计出发,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重新整理编排,使内容更加系统化。此外,结合《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强化“项目式”教学内容模块的构建,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本着既考量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又考量价值引领的原则,着重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以满足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要求,学生满意度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2021-2022学年《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学问卷调查结果:
题目:在《环境监测》课程中,你体会到的思政教育元素有哪些?
题目:你认为任课教师挖掘出来的教学案例、知识规律,以及体现出来的精神对你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程度?
题目:
结合课程思政问卷调查结果可见,通过教学实施,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的构建不仅是一种课程理念,更是一种课程实践,对于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突出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六
教学特色与教学创新
根据环境工程的专业定位,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树立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环境监测》开展教学创新改革。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梳理教学版块,构建项目式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对“水、气、土壤、噪声”等要素版块监测工作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具备制定、实施环境监测方案的能力,并能够结合监测结果开展分析,最终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整治方案;通过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BOPPPS”六步法教学、信息化教学方法及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实现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实施过程性考核。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发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综合性、应用型的环境工程专业高级人才,服务于地方发展。
(1)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时效性
环境监测技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的前沿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譬如相关规范及标准、现代化监测手段等,促进学生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2)创新教学手段,提升主动性
① 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能把学生置于已发生的真实环境事件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复合型人才。
② 注重研讨式教学
教师通过设问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研讨,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 使用“BOPPPS”六步教学法
通过“导入(Bridge)→明确学习目标(Objective)→先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教学(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六步教学法,明确各环节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提升学习效率。
④ 运用息化教学工具及在线平台
借助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
(3)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实践性
针对某个环境要素的监测方案设计,选定监测区域,成立学习小组,建立“调研→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展示→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的项目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优化过程性考核,提高积极性
通过阶段测验、监测方案互评分享、思维导图展示等环节,实施过程性考核,加大过程性考核结果的比重(50%~60%),强化学习过程性质量监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地址:(狮子山校区)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邮编:610066) © All Right Reserved .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网信处制作维护) 蜀ICP备05026983号 信息管理 |